【昆仑晨诵】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诗作品选(二)
编者按:从秋到冬,我们邂逅陶诗,浅吟低唱,且思且悟……
欣怡: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每一个人,如果没有固定的目标,就像大街上那漫天飘落的尘土一般,没有目的,无规则地做着运动。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漫天飞舞,转来转去,当最后结束的时候,和原来的自己已经不再一样。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上,尽管身居四海,各自天涯,但是他们都可以成为兄弟,遇到开心的事情,可以在当下一起欢颜笑语,一起分享,这种分享是经过反省的,是在规定环境下的自我抉择。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是我最喜欢的,时间不会重新来过,同一个早晨也不会重复再来,岁月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情绪或者经历而对我们进行宽恕,这个盛年,不只是时间层面,更是心灵层面的年轻与蓬勃。
子玚:
我个人不喜欢陶渊明的大部分做法,但这首诗中陶渊明难得表现出的些许的激进和为理想奋斗的精神我还是比较认同的。其实,不止是陶渊明,像我这么大的人,时间也很紧迫。小时候不觉得是因为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而现在知道了,就越发感到时间不够用。“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我们和他的追求也许不一样,但我认为对于理想所持的这种态度是通用的。人只有努力去追求幸福,才有几率拥有幸福。
秉宸:
陶渊明不是那种“世俗”的人,破陋的住所并非陶渊明在意的点,他将所有的情感与精力都投入到了对田园生活的品鉴。或许对这个天马行空的人来说,生活中自己惬意自足就好,俸禄什么的,是为了家庭才会去做。他最在意的,是努力地活出生命的价值,活出精彩。而我们与他的不同点在于,大部分人不能够长期忍受贫穷所带来的物质短缺,从而影响到了自己的精神生长,而陶渊明极大程度上让自己的精神引领了自己的身体和生活节奏,“安贫乐道”,和所谓常人不同。故讲陶渊明不会生活,是对的;而讲他很会生活,也是对的。
从官场到田园——陶渊明的旅途
熙锴
陶渊明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有着一个儒身,但好像少了一颗持之以恒的“儒心”。他也曾多次渴望能建功立业,辅佐君王获取荣耀,可每次都以归家告终。他心有不甘地拼搏,坚持着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但儒家的成功终究不属于他。他渴望着时运的到来,而天时却从未降临。这时,他决定远离世俗和红尘,没有选择“累累若丧家之犬”的道路,而是另辟蹊径,寻找着一个能够抚慰心灵的彼岸——园田。
陶渊明在20多岁时便开启了他的求官生涯,在三十年的乱世漂泊中,经历无数。他曾多次亲眼目睹过君主的落败,也曾多次体会过瞬间失去希望的苦痛,所以,他对官场逐渐失去了耐心,想追求另外一种精神的家园。但,他还是忘不了最初的儒家梦,这也导致他总是迟疑,犹疑不定,在红尘中思念着田园。在其《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中,他如此说道,“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此时的他已不再致力于做官,但是又有许多顾虑,使他不得不暂时放弃园林,却时刻心想着那宁静的彼岸,“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就这样痛苦纠结地过完一生?可笑地在“地狱”里无力地向往着“天堂”?不!最后,陶渊明还是义无反顾地迈出了那一步,毅然决然地建立起心灵的家园。
从《归去来兮辞》的序中可以看到,彭泽令是他旧旅途的最后一站。本已厌倦官场的他,为何屡次进入?除了年少时的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贫穷。“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正因有如此凄惨的场景,他才会被迫屡次求官。但是,此时,他真的已经厌倦了官场,不再渴望,只想逃离。借着妹妹去世为由,他辞去了官位,自此走入了田园生活,“相绝”于世。
那么,田园中的生活对于陶渊明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或者说他做何感想?从归园田居的前三首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情感的明显变化。
在第一首中,弥漫着欢快愉悦的气氛,那是一种释然,一种放松。在他所描绘的景色中,充满着安静祥和,一派宁静之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但是在第二首中,他的情感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还带着轻快的氛围,但在这其中多了一丝恐惧惶恐,一丝顾虑。他所顾虑的,是什么?他所惶恐的,又是什么?因为在时代这一大的环境下,自己的小世界看似安全,其实随时都有可能崩溃。没有什么地方能彻底地断绝尘世的来往,也不可能不受红尘的影响。而这也是陶渊明的顾虑所在,“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但顾虑有用吗?一味地惶恐有用吗?这都是心理原因,也只有自己能克服。
陶渊明成功了,他释然了,在第三首中,他把大环境比成了田地,那杂草中的豆子就是他这样的人。他不管怎么努力地除草,都是除不尽的,到头来,草越长越长,上面的露水也会沾湿他的衣服。但是这有何妨?只要“愿无违”,衣沾又何足惜呢?
陶渊明的这份释然与洒脱,也是他对于生活的态度。他渴求过,也努力过,但是结果不尽人意。但是他没有过度消沉,而是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适合他的生活方式。他在这里筑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快乐安逸地活着。这正是我所欠缺的,我也渴望着“官场”,可是却没有拼搏,我也曾想象着不一样的生活,可是却没有勇气认同。是啊!陶渊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并且坚定地走着,我,不也应如此吗?
浅谈陶渊明之犹豫矛盾心
善衡
桓玄的落败,无疑是陶渊明一生中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对于陶渊明来讲,他是相信桓玄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在其夺取荆州后更是如此。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处,有“得荆州者得天下”的说法,所以陶渊明是怎么都没有想到,在守母丧的三年中,看似金碧辉煌的桓玄政权竟会轰然崩塌。但有意思的是,在加入桓玄幕府的一段时间里,他对桓玄本人的期望值以及自己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追求并不是如饥似渴,也并不是深恶痛绝,反而处于一种耐人寻味的犹豫中。
庚子岁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诗如其人。
此诗作于行役途中,陶渊明奉桓玄之命出使建康,返回途中欲归家省亲,却于规林被大风所阻。诗中“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一句相当扎眼,而细读之后不难发现,若从隐喻象征的路径来解读,其全诗集中表现的正是这一句之情状。
“自古叹行役”,此处的行役难道真的仅仅指行役本身吗?显然不是。在这里,“行役之险”正是“仕途之险”的隐喻,陶先生藉此表达的正是自己对仕途的厌倦。下句“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看似是在写行役途中阔大的风景,实则是诗人对险山恶川的恐惧,有“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意味,进而表现出了“巽坎难与期”,写仕途的吉凶难料。“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是具象化的写法,从隐喻象征的角度来说,写出的实是世风日下的争权夺利,是动荡不堪的勾心斗角。因此他才叹道:“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心灵自由境界“纵心”的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首诗已经将归隐田园的意味表现得十分明白了,但陶渊明在守完母丧后非但没有“守拙归园田”,反倒再次出仕,在另一派势力——刘裕的手下做了参军。这其实是让人难以理解的,陶靖节先生可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清高之人!但在这时,他一方面说着“人间良可辞”,一方面实则又“仕二主”,难道陶渊明是个心口不一的伪君子?这难道不很矛盾吗?
个人认为,理解陶渊明所做之事还是要设身处地地去考虑。某种角度讲,陶渊明可谓家世显赫,陶渊明的肩头自然就多了一份振兴家业、光宗耀祖的重担。陶先生的儒家倾向在许多诗文里都有体现,如“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等,可以说出仕为官是他自幼就扎根在心的“猛志”,他所认为的正道,他的价值取向也正是儒家所推崇的“修齐治平”。所以,陶渊明对于功名一类的东西,在此阶段并不是完全唾弃的,反倒对此有一定的积极态度:“万一成了呢?”
世人皆知陶渊明一生清贫,其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讲“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并且在后文说“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由此可见,他出外为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耕植不足以自给”,即便已经“违己交病”却还“犹望一稔”,想收完今年的粮食后再“敛裳宵逝”,这明显是为生存所困。
在价值追求与生存需要的重压下,陶渊明有什么理由拒绝做官?从这样的逻辑链条出发,他最后归隐田园的选择才是不符合常理的。因此他所厌弃的,在我看来不一定是官场与功名利禄本身,而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时代背景下,功名利禄背后的血腥与邪恶以及诸侯“以惠爱为德”背后“伪君子”式的笑里藏刀,是被污名化了的职位以及被花天酒地、为所欲为所沾染的带着鲜血与铜臭味的权利。这在“质性自然”的陶渊明眼里无疑是可怕的,是“违己”的。而田园生活的静谧与家庭的天伦之乐对于陶渊明来说无疑是此等乱世中的唯一慰藉,并且是有极大吸引力的慰藉,田园,吸引着他“归去来兮”。这便是他在仕与不仕之间努力寻求平衡的一个过程,是他在双倍痛苦之下做出的艰难抉择。他的痛苦,他的矛盾,他的犹疑,放在我们的身上,可能是任何一个人都承受不起的,这可能也是他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
我敬佩陶渊明先生的勇气与坚定。如今,人心不古的社会中,我们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在现下“贫瘠的精神荒原”上开垦一片相对富足的园田?这是一个终身性的问题,而我们,正在思考,正在践行。
昆仑晨诵作品汇总
【昆仑晨诵】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古诗十九首》作品选(一)
【昆仑晨诵】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古诗十九首》作品选(二)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一)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二)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三)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四)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五)